Description
商品基本信息,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| |
商品名称: | 村上春树:天黑以后 |
作者: | (日)村上春树 著 施小炜 译 |
译者: | 施小炜 |
ISBN号: | 9787544248372 |
出版社: | 南海出版公司 |
商品类型: | 图书 |
其他参考信息(以实物为准) | ||
装帧:精装 | 开本: | 语种: |
出版时间:2012年02月01日 | 版次:1 | 页数:196 |
印刷时间: | 印次:1 | 字数:116.00千字 |
作者简介 | |
村上春树,生于1949年。29岁开始写作,处女作《且听风吟》获日本群像新人奖。1987年问世的《挪威的森林》轰动优选。2004年《天黑以后》隆重出版。2009年《1Q84》震撼上市。写作之余,热衷翻译,热爱跑步。 《天黑以后》讲述冬日东京深夜11点到清晨6点的故事。悬浮于空中的“视点”静静注视都市中的光景,各色人等在夜色中依次登场,每个人怀有的秘密与孤独逐一展现。本书描写的现象,不是梦境,不是隐喻,正是我们眼前的现实。 施小炜,翻译家、学者。译有《1Q84》、《天黑以后》、《当我谈跑步时,我谈些什么》、《老师的提包》等。 |
内容简介 | |
映入眼帘的,是都市的身姿。透过在夜空中高翔的飞鸟的眼睛,我们从天上俯瞰着这光景。都市望去仿佛一头巨大的活物,遵循其自身的原理运转。我们的视线选取尤为辉煌灿烂的一角,静静地降落。 |
媒体评论 | |
归根结底,主题还是在讲述每个人怀有的秘密,不能诉诸语言的秘密,不能谈论的秘密……那种怀有不能谈论的秘密的悲哀,他人无法拭去,能做的唯有悄悄坐在一旁。这才是村上春树独特的主题、旋律与哲学。 ——《每日新闻》 《天黑以后》讲述了少女在一夜之间获得重生的故事……可以说村上春树运用这种现实的描写,来正视年轻人的莫名其妙和日本社会的莫名其妙。 ——《朝日新闻》 这部小说里有效放弃了“我”这个词。这是村上春树25年来部接近以第三人称写就的长篇小说。正如人们常做的那样,纪念,往往意味着某种告别、某种结束、某种转换。 ——《东方早报》 “视点”成为一种观念,没有表情的“我们”俯瞰并观察世界,却绝不介入其中。这个厚重的匿名空间宛如压力覆盖在小说上空……本书描写的现象,不是梦境,不是隐喻,正是我们的眼前的现实。 ——小池昌代(诗人) |
主编推荐 | |
《天黑以后》是村上春树迈向新小说的标志性杰作,全新译本,忠实原著。冬日,东京,深夜11点到清晨6点的故事。村上春树关于孤独的经典之作。归根结底,主题还是在讲述每个人怀有的秘密,不能诉诸语言的秘密,不能谈论的秘密……那种怀有不能谈论的秘密的悲哀,他人无法拭去,能做的唯有悄悄坐在一旁。这才是村上春树独特的主题、旋律与哲学。 |
精彩内容 | |
映入眼帘的,是都市的身姿。 透过在夜空中高翔的飞鸟的眼睛,我们从天上俯瞰着这光景。在辽阔的视野中,都市望去仿佛一头巨大的活物,或者一个由诸多生命体纠葛缠绕而成的集合体。无数的血管一直蔓延到无从捉摸的躯体末端,循环着血液,无休无止地更新着细胞。送出新信息,回收旧信息。送出新消费,回收旧消费。送出新矛盾,回收旧矛盾。身躯伴着脉搏的节奏,处处闪烁、放热、蠕动。尽管时刻临近子夜,活动的很好期已过,维持生命的基础代谢却长盛不衰。都市发出的低吼声作为通奏低音不绝如缕。那是全无抑扬的、单调然而孕育着预感的低吼。 我们的视线选取尤为辉煌灿烂的一角,向它聚焦,朝着那一点静静地降落。那里是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海洋,是被唤作闹市区的所在。墙上安装的众多巨型数码屏幕以子夜为界陷入沉默,店头的高音喇叭却依旧全无怯意地敲打着嘻哈音乐夸张的低音。挤满了年轻人的巨大电玩中心。吵闹的电子音。痛饮一场之后结伴归来的大学生们。头发染成金色、迷你裙下裸露出健美双腿的十多岁少女。为了赶乘末班电车而匆匆走过多岔路口的上班族。纵使已夜深如此,卡拉OK店的拉客声仍然热闹非凡。外观花哨的黑色面包车仿佛在品评街市一般缓缓地驶过街头。车窗贴着漆黑塑膜,令人联想起深海里栖息的拥有特殊皮肤与器官的生物。两人一组的年轻警官神色紧张地在同一条街道上巡逻,但几乎无人对他们投去一瞥。此时的街市正遵循其自身的原理运转。季节正值晚秋,虽然无风,空气却很冷。再过不久,就将迎来新的了。 我们在丹尼餐厅里。 尽管了无情趣却也足够的灯光,神情漠然的摆设与餐具,由经营工学专家们精密计算过的店面规划,轻声流淌的无害的背景音乐,训练有素的店员们。“欢迎光临丹尼餐厅!”不论截取店铺的哪一处,都是由可以置换的匿名事物构成的。店内近乎满座。 我们对店内巡视了一番,目光停留在靠窗坐着的一位女子身上。为什么是她,而不是别人?缘由不明。但那位女子不知何故吸引了我们的目光――自然而然地。她坐在可坐四人的餐桌前,正在读书。带帽子的灰色风雪衣配蓝色牛仔裤,似乎洗过多次的颜色褪落的黄旅游鞋。旁边的椅背上斜搭着一件运动夹克,看上去也绝不是新的。看年龄大概像大学新生。虽然不再是高中生了,却隐约留着高中生的气息。一头短发乌黑笔直。几乎没有化过妆的感觉,也没有佩戴任何首饰。纤细小巧的脸庞上戴着黑边眼镜。眉间不时挤出过分认真的皱纹。 她专心地读着书,几乎是目不转睛。那是一本厚厚的硬皮书,包着书店送的书皮,看不出书名来。从她阅读时的严肃表情来看,大约是一本内容艰深的书。有种并非一目十行,而是逐行逐字仔细品读的感觉。 桌子上摆着咖啡杯,搁着烟灰缸。烟灰缸旁边是一顶藏青色棒球帽。波士顿红袜队的标志B。对于她的脑袋来说,尺码或许太大了些。邻座上放着一只棕色皮挎包。从那鼓鼓囊囊的样子来看,似乎是在匆忙之际将各种东西随手抓来塞了进去。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,她便将咖啡杯端起来送往唇边,看上去不像在品尝滋味。不妨说仅仅是因为咖啡就放在眼前,为了尽义务才喝。她像偶然想起来似的将叼在唇间,用塑料打火机点燃,眯起眼睛,漫不经心地将烟雾吐向空中,再把烟放在烟灰缸上,然后像是要抑制头痛的预感,用指尖抚着太阳穴。 店内低声流淌着珀西?费斯乐队的《走开,女郎》。当然谁都没有听这种东西。形形色色的人在深夜的丹尼餐厅进餐、喝咖啡,女客却只有她一人。她不时从书上抬起脸来,瞥一眼手表,然而时间似乎止步不前。但好像也不是与人约在这儿见面,她既不环顾店内,也不瞟视门口,只管独自一人埋头读书,不时点燃,机械地举杯喝一口咖啡,期盼着时光尽快流逝。但不必说,距离黎明的到来还有很长时间。 她不再读书,看向窗外。从二楼窗口可以俯瞰繁华的街道。尽管夜已深,街道却依然灯火通明,人来人往。有家可归的人,无家可归的人;有目的的人,无目的的人;试图阻留时间脚步的人,意在推动时间前行的人。她眺望片刻这令人茫然的街道,调整呼吸,将视线重新收回书上,把手伸向咖啡杯。没吸过几口,便在烟灰缸上化作形状完整的灰烬。P1-4 |